《最後的花朵》
演出
Andrew Guthrie
- (二) 17-09-2013 至 (一) 30-09-2013
陳麗玲畫廊
簡介
是藝術家、作者、藝術策劃人與香港藝術學院以及香港中文大學的兼職講師。在美國,他的作品曾經在DeCordova博物館以及奧爾斯頓裙廊(麻省波士頓)展出。2003年他獲得麻省文化協會的攝影獎助金。
他的藝術剪輯記錄「黑膠碎片: 1960 - 1969」已被布魯克林藝術博物館收藏。紐約的Printed Matter亦出版了這本藝術剪輯紀錄。
在香港,他的作品曾在上海街視藝空間、The Artist Commune、牛棚藝術村的錄映太奇以及火炭的被逼裸體工作室展出。
2012年他創立了www.likink.com。這是一個以香港為主的藝術書製作與刊發行網站。
他的文章可以在以下網站找到:http://www.makedostudios.com與http://www.weaponizer.co.uk。
他的個人網站: www.localidea.com
「最後的花朵」系列為我們查考了被拋棄的物件以及(因我們經濟殘留下的)被忽略的空間。這些物件及空間呈現一種被逆轉的美,一種等待著被保留的美感。
在歷史的這一刻,我們不斷在篩選經濟活動所生產的物件,以自有的獨特方式優先處理我們的收藏品。這是在我們這個以消費刺激經濟的亢奮環境中的優勢。
那些半殘舊的、或者我們一度珍惜卻要拋棄的物件,又怎樣呢?一個人的垃圾可以成為別人的寶藏,更何況不少破碎的物件都被收入歷史博物館當中。
這些廢棄的人工製品就似一個充滿幻象色彩的鏡頭,透過這些鏡頭我們看到一個想像的過去,當中有一些懷舊情感。這些是甚麼?它們有甚麼用?它們是誰的物件?
在Andrew Guthrie的收藏與一輯具有個人風格的相片(被沖上香港沙灘上的膠拖鞋)中,我們可能被這個佈滿奇特的、五顏六色的破舊垃圾的沙灘所吸引,雖然我們希望這個沙灘是原始純淨的。
除了這些被遺棄物件,我們亦可以找到一些被遺忘的或者被忽略的空間。這些空間似乎不屬於城市或者人類生活的一部分。這些在Guthrie的作品「Plain」與「Ruins」當中有文字及圖片紀錄。這兩個作品分別查考了在麻省奧爾斯的平庸建築以及在香港大坑寮屋區的遺址。
無論我們想保留與拋棄甚麼(以及有關它們的特質),我們仍然面對著空間的限制。我們要保留多少?(或者說,甚麼是值得保留的?)在這個數碼攝影的時代,一張相片文件的大小可以被控制,而我們面對著無數產品,同一張相片會不斷的重複。Guthrie對這種狀況的註解,以視覺的形式出現在作為「最後的花朵」的宣傳相片「Pile」當中。
最後,無論甚麼時候我們在看物件,物件的背後總是有一個人;這個物件暗示著一個人(物件的擁有者或者製作者)的存在。Guthrie的「52個香港人」(彩色,20吋x30吋)將52個來自不同階層的香港人的全身肖像列印在一副啤牌上。啤牌代表國王與王后,雖然它們經常被洗牌。